浅议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活动
生产行为是企业最关键的两个经营行为之一(另外一个是销售),从企业本质来说,就是“造”出来产品再“卖”出去,生产过程就是将研发产生的技术信息转化为产品。所以在企业中,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价值链链主,谁对其有用谁就对企业有高价值。再者,在专利司法案件中,生产侵权产品的行为是侵权的源头,所以是判赔额高低的关键点。基于这些背景,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大有可为,而在很多知识产权工作(特别是专利工作)中,对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比较缺乏关注,大概因为这几个原因:
01 生产的工作主要关注成本、效率、质量等非功能性的创新,这些创新点往往不能直接体现产品上,知识产权工作难以提供帮助,或者说没有出成绩的角度。
02 生产部门人员的工作时间已经精确到分钟级别(确定性的工作),而知识产权工作或者研发工作通常不会那么精确(不确定性更多),在工作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,难以在一起研究知识产权在生产工作中的价值。
03 大部分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中,生产工作的好坏与产生了多少知识产权没有任何关联。而不像研发工作,知识产权数量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好坏。这是企业高层对知识产权认知高度的原因(停留在“获证”层面,而非“管理”层面),要知道知识产权不仅包括专利,还包括商标、版权、商业秘密,其作为企业无形资产,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总之,上述这些原因直接割裂了生产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之间的联系。而有趣的是,这种割裂好像并不影响企业的短期发展,所以大家也觉得没什么问题。比如,某个生产诀窍或者关键信息被离职员工带走了,老板会觉得是法务和人事的工作没做好,抱怨人心不古,而不会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再比如,专利申请了一大堆,产品宣传很亮眼,却因为生产效率和人工成本等问题,价格卷不过同行导致发展举步维艰,老板会觉得是生产部门的能力问题,而不会意识到知识产权能有什么用。
在很多优秀的企业中,领导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格局比较高,通常会自上而下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。也有很多“混迹”于生产部门的IPR们去努力想招,把知识产权工作靠上生产部门的工作。通常是从以下两个角度去考虑的:一是让生产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(主要是商业秘密)有获得感;二是让生产部门的工作在知识产权方面有安全感(不要有被诉风险)。
首先谈获得感,涉及到“感受”的工作是无法穷尽的,可以分不同层面来梳理,可能得到不同的启发。
在公司层面,对应的是公司领导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价值点,比如更好的质量、更大的影响力、更高的竞争壁垒等。通过对生产部门的信息(特别是原创的知识信息)进行知识产权评估,识别出哪些知识信息适合申请专利、哪些知识信息适合商业秘密保护(具体评估维度包括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、保密难度和成本、商业秘密三性等)。通过采用专利、版权等方式,也能对外展示企业在生产环节有核心竞争力,有更好的影响力。
在部门层面,对应的是部门领导如何从中得到“更省心”的感受,比如更稳定的团队、更高效的做事效率、更丰富的业绩成果等。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,将知识信息固定成知识产权,有利于团队的稳定性和经验技巧的传承。很多情况下,人员流动除了薪酬待遇的原因外,也有很多情况是员工觉得可以带走知识经验来另起炉灶,这个时候如果有效采用商业秘密、版权、专利等方式将核心知识信息形成知识产权,对团队稳定性可以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。同时,在做生产技术创新时,通过专利技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,也能提高技术升级的效率。而在很多大型企业中,部门之间需要业绩成果来竞争绩效,这时,知识产权工作也可以作为亮点业务来考虑。
在个人层面,对应的是员工如何从中有“被认可”的感觉,比如更多的薪酬、更快的晋升、更高的荣誉等。有些企业为了鼓励生产部门的员工积极创新、沉淀经验、提升技能,开展专项活动,把不适合公开的技术诀窍采用技术秘密分级评定的方式,让这些员工得到跟研发一样的技术待遇,包括薪酬、职称、荣誉等等。其中,有些经验做法是比较值得推广借鉴的,比如从技术信息收集、创新方法应用、技术成果价值、知识产权固化、成果推广转化等环节形成整套流程规范,在各个环节形成评估维度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干,为员工成长和工作模式的养成提供了指引。
再谈安全感,安全感是比较复杂的,随着认知不同时刻发生变化,有“无知无畏”的阶段,也有“吃一堑长一智”的阶段,还有“清风拂山岗”的阶段。在没意识到需要承担知识产权风险责任之前,生产部门的安全感跟知识产权可以说是毫无关联。但是,如果认识到了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商业秘密泄密或者侵权、专利侵权、商标版权不规范使用的风险、代工被拉去当被告等等风险后,就有种原来在法律风险上如履薄冰的感觉,很多事情需要做却没有去做,带来不安全感。要提升安全感,则需要识别风险来源、再开展管控工作、最后制定解决预案。
01 识别风险来源。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来源主要有供应商物料/产品的知识产权侵权、商标侵权/不规范使用、盗版软件侵权、商业秘密侵权等,而在很多生产环节中,这些风险会交叉存在,需要进行逐步分解和分析。
02 开展管控工作。风险只要控制在能承受的后果和频次上,就可以认为是有效管控了。在生产过程中,知识产权风险的发生频次(概率)是比较低的,主要是因为侵权的取证难度比较大,如果要在这方面加强管控力度,则可以做一些措施,比如严格管理进出人员、加密电脑工具、对风险来源周期性检查等。而从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管控的话,可以从风险责任约定、风险转移、合法来源证据储备等方面进行加强。
03 开展管控工作。风险只要控制在能承受的后果和频次上,就可以认为是有效管控了。在生产过程中,知识产权风险的发生频次(概率)是比较低的,主要是因为侵权的取证难度比较大,如果要在这方面加强管控力度,则可以做一些措施,比如严格管理进出人员、加密电脑工具、对风险来源周期性检查等。而从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管控的话,可以从风险责任约定、风险转移、合法来源证据储备等方面进行加强。
最后,在理顺知识产权工作与生产工作的关联点后,还需要IPR耐心地开展从上至下的宣传和推进工作,这是非常考验管理水平的,因为大部分的经验只能提供逻辑上的自洽,而不能直接照搬。
本文小结:企业生产是极其注重效率的工作,要把知识产权工作与之关联、与之同频、予之价值,才能切实将知识产权工作嵌入到企业生产这个主价值链中。
作者 | 无 妄
编辑 | 昭 君校对 | 易得君
排版 | 淑 芬
- 相关推荐